Saturday, December 15, 2012

第37 課 (2012年12月15日)

老師說我們是"半私家"班, 他對我們的要求會高一點, 他要我們注意力點. 他也會講解一些理論和示範了一些技擊的東西. 我喜歡聽, 但是記不住. 其實每次老師教了新的動作, 我都是似懂非懂, 回家以後再慢慢嘗試.

老師特地糾正了我攬雀尾"捋"的動作.  以前老師也糾正過我這個動作.  從右掤開始, 坐後成虛步, 要注意開胯, 保持胯不左轉. 只是轉腰. 這樣軸心才能夠保持垂直. 雙手捋的路線就是繞著這個中軸. 我對這個動作的細節要求的理解加深了.

老師也糾正了我手揮琵琶的動作. 在定式的時候, 我的腰轉的不夠, 應該眼看正前方. 他還不斷地提醒我開胯...其實在第一課的時候他已經提醒我們這一點, 到現在還是做的不好.

第十三勢- 如封似閉
以前已經學過. 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 雙手是邊走邊分開邊翻掌, 掌心斜向上; 第二, 右轉腰帶右手, 左手保持掤著; 第三, 雙手向前按出時, 是邊轉腰邊推邊旋臂的.

第十四勢 - 十字手
以前已經學過. 要注意的地方: 從如封似閉的按開始, 雙手隨腰右轉時, 左手要像羽毛般從左到右"飄"過來.

今天老師稱讚我進步了. 他說因為我勤力練習. 他竟然看得出來 !  老實說, 我真的有下功夫的. 我每天早上都練習最少45 分鐘的.





第36 課 (2012年12月8日)

因為上星期我去了旅遊, 沒有上課. 老師教了第八勢手揮琵琶. 我請老師講解一次手揮琵琶的動作.

第八勢 - 手揮琵琶
這個動作分成四部份. 第一, 從左摟膝拗步的定式開始, 鬆右腕, 右腳上半步; 第二, 重心移到右腿, 腰向右轉, 左手升, 右手沉, 左腿踏前成右虛步; 第三, 腰向左轉, 同時右臂微微螺旋向前, 掌心向上, 就在左肘旁邊, 高度跟左肘底部的一樣; 第四, 微微回腰向右. 老師說這是沉勁.

第九勢 - 摟膝拗步
1. 左摟膝拗步
從手揮琵琶的定式開始, 做左摟膝拗步的第二到第五的動作.
2. 右摟膝拗步
從左摟膝拗步的定式開始, 左腳外擺不少於45度(其實需要開胯), 左手手臂外旋翻掌, 然後跟第七勢一樣重複第二到第五的動作, 不過左右換轉了.  開始時很不自然, 老師說需要多練習才能協調.
3. 左摟膝拗步
跟上面一樣, 也是左右換轉了.

第十勢 - 手揮琵琶
跟第八勢的一樣.

第十一勢 - 左摟膝拗步
跟第九勢的一樣.

第十二勢 - 進步搬攔捶
以前已經學過, 只是接駁的動作不同. 從左摟膝拗步的定式開始, 左腳外擺不少於45度(其實需要開胯), 左手升起跟右手差不多高, 然後左轉腰, 帶動右手捋, 右手邊走邊握拳; 然後開胯, 右腿向右45度踏出弓步, 同時轉身向右擠; 然後右手往後, 左手往前, 同時左腳踏前 (其實要轉腰); 然後弓步, 轉腰, 右手向前打出, 邊走邊旋臂握拳. 要注意左手保持不要往後.

今天一口氣學了那麼多式, 回家一定要好好練習.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第35 課 (2012年11月24日)

在繼續教新動作之前, 我們先練習以前學習過的. 老師提醒我做攬雀尾的按的時候要注意坐腕. [他特別用普通話模仿傅師爺來提醒我; 因為在武當講壇的時候, 師爺非常強調坐腕. ]

第七勢 – 左摟膝拗步(4,5)

老師今天繼續教左摟膝拗步最後的兩個動作. 其實第四和第五可以當成一個動作: 左弓步, 左手摟膝, 右手推掌.  左手要沉, 不要吊著似的. 右手在右胸前.

同學問老師, 把腳放下的時候, 應該是腳跟還是腳尖先著地. 老師說應該是腳跟先著地, 但是腳跟不應撞擊地面, 這樣會把向前的"勢"斷了. 我們可以想像飛機降落時, 機輪雖然碰到地面, 飛機仍然前進一樣.

老師今天也講了一些技擊的東西, 但是我無法了解, 完全記不了. :((

第34 課 (2012年11月17日)

繼續教下一式之前, 老師糾正了我們白鶴亮翅的定式. 我的右手放得太開, 應該放近額旁. 還有右手的動作是向上向前走的, 不是往外兜圈走的.

第七勢 – 左摟膝拗步(1,2,3)

動作分為五個部份, 今天教了三個. 第一, 右手下同時翻掌, 垂直地下, 左手上, 幅度跟右手一樣, 同時右轉腰. 第二, 繼續轉腰至向右後45度, 右手展開, 掌心向上, 眼看右手, 同時提左腿. 老師說這是一個樁功. 第三, 右手前臂摺疊, 要注意手肘不動, 左手下按, 幅度跟右手一樣, 頸和眼微向左轉, 右腿微微下蹲, 左腳向前踏出, 腳跟著地, 重心還在右腿.

做第二部份的時候, 我的腰轉得不夠後, 只是頭轉腰不轉, 所以覺得肩膀很不自然.  老師糾正我之後, 感覺自然得多.  我會記著這感覺. [在第一課的時候, 老師曾經叫我們要記著老師糾正我們動作時候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

老師吩咐我們好好練習這三個部份. 下次繼續.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第33 課 (2012年11月10日)

我們每次都先練一遍28式才開始教學.

老師糾正了我單鞭和提手上勢的動作.
單鞭: 左手的掌應該在左胸前, 不應在外面; 右手的勾做得不對, 手指不應捲曲.
提手上勢: 提手後合臂應該是直接的, 不需要兜圈.

第六勢 - 白鶴亮翅

老師把動作分成四個部份.

第一部份: 提起右腳, 左轉腰(大概45度), 右手下沉, 左手順時針畫圓, 由三點到九點, 時鐘的面不是水平的, 是斜向著自己的.

第二部份: 放下右腳, 腳跟著地(原地), 向右回腰(少於45度), 左手繼續畫圓回到三點.

第三部份: 右腳內扣30度, 弓步.  右手前臂外旋, 左手合. 要注意右手手腕不應抬高, 應該低於肘.

第四部份: 提左腿, 左轉腰開胯, 同時雙手分開. 左腳尖著地與雙手同時到位.

[我還記得在武當山講壇上課時, 傅聲遠老師教我們注意力點, 尤其是左手的力點的轉換.]

練習的時候, 要把四個部份連起來, 腳法, 身法, 手法要配合, 一動全動. 

下星期繼續.




第二期武當武術大講壇 (2012年11月1 - 3日)

第二期武當武術大講壇

2012年11月1- 3日我跟隨老師, 師兄師姐們一行十六人到湖北丹江口市參加由傅聲遠和傅清泉兩位老師主講的"第二期武當武術大講壇". 大概有四, 五十人參加. 每天集練五個多小時, 在最後一個晚上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理論課程.

參加者都學過太極拳, 不過很多都是練競賽套路, 不是練傳統楊式太極的. 傅老師先教我們練十三功, 然後教了循環8式, 然後教85式.  因為時間不夠, 我們只學到倒攆猴.

傅清泉老師教我們"抱拳禮", 在上課和下課時都必須向老師敬禮. 他詳細地講解握拳的意義, 怎樣握拳和怎樣行禮, 很有意思.

集練時的氣氛跟平時上課時不一樣, 大家都很專注, 很集中地學習.  傅聲遠老師的從容, 很有感染力, 令我投入, 放鬆;  平日因為太緊張做不到的動作, 竟然輕鬆地做到了. 他也特別叫我們注意力點(力點就是與對手接觸的地方). 回港後, 我特地搜尋了傅聲遠老師的演練的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NTA4NTcy.html?utm_source=weibolife

我還把傅清泉老師的理論課程錄了音; 回家後仔細的聽了幾遍, 然後做筆記.  他略述了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分別, 練太極的四個階段, 還有練拳的要點, 三形三法等等.

短短三天的課程轉眼間過去了, 但是這次的體驗確實難得; 能夠見識到兩位太極大師的現場演練, 得到他們的指導, 實在獲益良多; 而且有機會與他們共晉晚餐, 感覺很幸運. 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Saturday, November 10, 2012

第32 課 (2012年10月27日)

今天老師先跟我們溫習單鞭.  他指出我們全部都有一個錯處, 就是左手的掌高於肩. 我的右手沒有沉肩墬肘. 如果做到的話, 前臂摺疊時, 肘不會向外.

第五勢 - 提手上勢
老師告訴我們"六字訣": 鬆, 沉, 撤, 提, 合, 送. 即鬆?, 沉肩, 撤肘, 提手, 合臂, 送背. 還要配合腰的轉動和腳的動作. 老師也示範了這個動作的用法. 他在"合"時是抓著對方的手臂, 在"送"時是推開對方. 而且, 腰和身是要右左右左的轉動.

這個動作需要手法, 身法, 和腳法的配合. 一定要練習才能揣摸到這動作的用法和要求. 一點都不容易, 慢慢的練吧 !




Sunday, October 28, 2012

第31 課 (2012年10月20日)

因為我兩個星期沒有上課, 老師已經教完了第三勢的擠和按.

第四勢 - 單鞭
首先, 手掌放平, 然後以右腳腳跟為軸向左轉90度, 是腿, 胯, 腰, 身體和雙手一起轉; 跟著是胯不轉, 只是身體和雙手繼續向左多轉45度(面向東南), 要注意重心在右腿和整個胯的轉動 (實腿轉); 跟著雙臂摺疊於胸前; 然後身體向右轉到面向西南, 雙手向前推(按); 右手變勾, 左手翻掌, 提起左腳, 身體向左轉, 開胯, 沉下來, "送"左腳往前(即東面); 注意雙手保持與身體的相對位置; 跟著成左弓步, 推胯往前(即東面), 同時轉腰, 左手前臂內旋, 坐腕. 右手基本上位置不變.  動作完成後, 胯向東南, 身體(臉)向偏東. 眼睛看著左手, 還有, 要保持胯的水平. 

我們練習了好幾次之後, 我覺得在左轉的時候, 重心很容易移往左腿. 老師說要多練. 老師也說我們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太猶豫.[後記: 我後來發現在放平手掌之後, 要有意識收尾閭轉胯一起做, 整個身體一起動, 立體的動, 保持重心在右腿(實腿), 這樣轉起來就很輕鬆了.]

立圓和平圓 - 老師提了這兩個詞語, 但是沒有詳細解釋.  我也沒有問, 因為我想老師多教一些動作.

老師也有餵勁. 他推我的左手, 我感覺到右腿可以蹬著發力. 這次我做的對, 所以力量可以由左手手掌(最前方的一點)貫穿到右腿腳跟(最後方的一點). 我會記著這感覺.

由於有一位同學不能上課, 老師特地詳細的針對我們三個人個別要注意的地方. 他要我們每一個人跟他一起做, 其他兩個在旁邊觀察. 老師叫我跟他做攬雀尾的左掤.  我最明顯的錯處是沒有收尾閭; 這樣我的重心就不能在一條腿, 我的頭, 脊椎, 和腿不是成一條直線; 於是另一條腿就提不起來, 形成雙重.

還是收尾閭的問題, 不知道甚麼時候收尾閭能夠成為本能反應呢?  知道問題在哪裡, 就可以改善, 應該好好練習喔.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第30 課 (2012年9月29日)

第三勢 - 攬雀尾 (左掤4)
首先我們溫習左掤的頭三個部份, 然後做第四個部份 - 右轉定式. 老師沒有詳細講解手的動作, 他的重點是下盤. 由左掤的第三個動作右轉到第四部份 (定式) 時, 下盤的轉動是立體的, 重點是保持收尾閭, 開胯, 下盤保持水平, 不傾斜.  雙手同時分開, 左手與肩同高, 保持掤勢; 右手採, 在骻前. 重心在左腿. [右腿應該很輕.]

第三勢 - 攬雀尾 (右掤)
右掤也是分四部份. 一. 提起右腳腳跟; 二. 腰向左轉, 同時雙手隨著身體一起動, 左手帶右手; 三. 右腳踏出, 左手合右手掤; 四. 弓步掤出. 要沉肩墬肘, 左手在右手脈門, 可以輕輕碰到. 老師很仔細地指導我: 右手前臂外旋, 母指與其他手指分開, 手腕不要旋; 要注意沉肩墬肘. 與"擠" 比較, "掤"的時候兩手形成的角度較尖, "擠"的較圓.

第三勢 - 攬雀尾 (捋)
首先坐後成虛步, 邊做邊收尾閭開胯; 然後翻掌, 注意沉肩; 然後轉腰. 關注右手.

第三勢 - 攬雀尾 (擠)
步法是右弓步, 左右手同時翻掌, 左手搭在右手手腕. 關注左手.

[註: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我出外旅遊, 沒有上課.]


Sunday, September 23, 2012

第29 課 (2012年9月22日)

第三勢 - 攬雀尾 (左掤 3, 4)

老師繼續教攬雀尾的左掤. 他今天也是挑了我做示範, 因為我的錯誤比較明顯. 

我從預備式開始做到攬雀尾左掤的第三部份-向前左弓步.  老師叫同學們從我的後面看, 脊柱沒有傾斜. 但是從側面看就發現我的脊柱向前傾, 下盤也是向前傾; 那是因為我沒有收尾閭. 當我收了尾閭, 身體隨著就中正了.  然後做第四部份右轉的時候, 身體也是中正的.  一定要記住收尾閭開胯. 下一課會詳細較第四部份.

我以前學了三年多, 一直都沒做好這個基本功夫.  那是第一個階段 - 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現在是第二個階段 - 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是力不從心, 做不到.  我希望經過鍛鍊, 到達第三個階段 - 做到基本的要求.  然後到達第四個階段 - 動作的要求融合於動作中, 成為反射動作. 

[後記: 我在翌日練習的時候發現, 從攬雀尾的按到單鞭用右腿實腿轉的時候,  如果尾閭收了, 膝蓋的壓力減輕了很多. 轉起來也輕鬆了. ]
 

第28 課 (2012年9月15日)


第三勢 - 攬雀尾 (左掤 2)

老師帶我們練了一遍28式, 然後溫習起式. 他說提起雙手的時間跟下按的應該差不多, 不要上得快, 下得慢.  還有應該邊下按邊收尾閭( 約15度).  腳掌有點向外向前的感覺. 下按後手指應該是向前的.

接著老師詳細指出的我們做左掤時(頭三個部份)錯誤的地方. 由於我錯得特別明顯, 他就叫我示範.  錯誤1: 提起左腳時身體的重心已經向前, 左腳著地時重心已在左腳, 然後身體向前傾.  錯誤2 : 下盤向前傾斜, 整個重心太前.  改正的方法是收尾閭, 保持重心在右腿, 然後提起左腿, 慢慢向前踏出, 內扣30度, 成虛步; 然後下盤向前平移, 重心才慢慢前移到左腿. 要注意保持收尾閭開胯.  這樣下盤才不會向前傾, 身體才能保持中正. 

跟著老師教第4 部份. 身體慢慢向右轉帶動雙手一起轉, 右手邊轉邊下按到胯旁.  左手向前, 與肩同高 (想像插在對方的腋下).

這幾點要好好注意.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第27 課 (2012年9月8日)


第三勢 - 攬雀尾 (左掤 1)

從起式的下按開始, 1. 首先撇右腳不少於45度, 同時重心移到右腳, 身體隨著右轉; 雙手提起, 右手高於左手, 不需要刻意畫圓, 因為身體會帶動雙手. 好像右弓步的感覺. 2. 然後提起左腳, 同時收尾閭. 左手前臂外旋, 右手坐後. 跟著左腳腳跟著地, 腳尖內扣約30度, 3. 轉腰攻前, 右手輕按左手脈門. 要注意開跨收尾閭, 左腳膝蓋對著腳尖. 整個左掤還沒教完, 下次再續.

老師講解了甚麼叫抽絲勁和纏絲勁.  他說是對太極動作的一種描述, 是均勻, 連綿不斷的.

我對抽絲勁的理解是力度要連綿不斷, 而且需要感受到對手的阻力, 用適當的力度去反應, 而且身體各部份要配合才能發揮整體的效果.


同學問老師關於"氣歛入骨", 他說他還沒到那個境界, 只講了他的一些理解.

第26 課 (2012年9月1日)

今天老師開始教85式

第一勢 -- 預備勢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 要注意虛靈頂勁, 下巴微收, 眼看前方, 舌頂上顎 (這樣下顎會放鬆), 沉肩墬肘, 放鬆腰胯, 重心落在腳掌的湧泉穴.  雙手放身體兩旁, 舒指.  要逐一檢查身體各部份是否符合要求, 但又要放鬆, 不緊張.

第二勢 -- 起勢
老師說打整套拳都要保持自然呼吸, 只有第一個呼吸要用逆腹式呼吸, 鼻吸口呼.

在慢慢吸氣時提起雙手, 力點在母指根部近手腕的地方. 力的方向是向前. 老師叫我站在他前面, 握著他的手(在前臂近手腕的地方), 然後他示範提起雙手. 我感到他把我推後的力.  當雙手提到大概45度, 開始向內旋臂, 邊提起邊內旋, 當手與肩同高時, 手掌是斜的, 不是水平 的.  然後慢慢呼氣同時雙手下按.  呼氣時同時要放鬆.  雙手下按時要沉肩, 墬肘, 上臂外旋, 前臂內旋, 坐腕; 邊下按邊收尾閭.

老師個別測試我們的動作有沒有達到要求.  他從側面推我們的下盤. 如果做的對的話, 是不容易被推倒的.  我們發現, 如果沒做到沉肩墬肘, 就算尾閭收了都是容易被推倒的.  身體不能發揮出整體的力量. 


Friday, August 31, 2012

第25 課 (2012年8月25日)

以為今天開始教85式, 原來老師準備下個月(即下一課)才開始. 整課都是溫習後面幾個招式, 低身下勢, 金雞獨立,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轉身擺蓮; 尤其是轉身擺蓮, 練了很多次.

低身下勢:

金雞獨立(第二個):
從第一個金雞獨立定式開始, 首先沉下, 右腿放到右後方, 好像有點交叉腳, 然後重心移到右腳, 才提起左膝. 老師再次提醒我鍛鍊單腳站立提膝. 還有腳趾要抓地. [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腳趾都沒有抓地的.]

上步七星:
老師糾正我的右腳的位置. 應該放前一點.  兩腳前後距離無論是虛步, 弓步都應該差不多.  我明白了: 這一點可以應用到其他的動作上.  還有是身體有點向前衝的感覺; 雙手握拳時雖然要坐腕, 但不應曲了手腕.  還有, 右腿是虛, 應該很輕, 可以隨時輕鬆地提起.

轉身擺蓮:
老師再次強調不要只顧練習最後的拍腿, 整個動作包含9,10 個部份, 應該每一個部份都練習.

老師特別提醒我不要閉上眼睛和緊閉雙唇, 要戒掉這些壞習慣.

期待下星期從頭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第24 課 (2012年8月18日)

老師說下一課開始教85式. 他會很仔細地教每一式.

首先老師讓我們自己打完整套28式, 他在旁邊觀察.  他發現我們幾個人都有的錯處, 就是第一個雲手. 從右打虎勢到雲手的左虛步開始, 首先轉腰, 然後提起右腳. 我們錯的地方是提右腳時都是腳尖朝上; 應該是腳跟先離地.  老師還提醒我們打整套拳都不應讓別人看到鞋底.

然後老師給我們每一個學生個別指導一, 兩個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動作. 

我需要注意的是上步七星和退步跨虎, 兩個動作都應注意虛腳的方向. 腳尖在內, 腳跟在外; 最低限度是直向前.  他還提醒我眼神不應太專注於一點, 應該關注大的範圍.  他也留意到我提腿時很困難, 他建議我多練習單腳站立提腿的動作, 強化腹部的肌肉.  這三點我會多注意.

Sunday, August 12, 2012

第23 課 (2012年8月11日)

今天老師跟我們溫習了低身下勢, 金雞獨立, 上步七星和退步跨虎四個招式.  他指出下面的要點, 並且個別糾正我們.

低身下勢:
第一部份右腿外擺時要注意是整條腿由髖關節開始(向西南方)轉, 下盤保持不動. 第二部份, 重心移向右腿, 要注意左腿要用力將下盤向右推時, 下盤方向保持不變.  第三部份要注意坐下時身體要保持垂直, 右膝蓋對腳尖, 左腿是曲的.  要注意開胯.

金雞獨立:
重心慢慢向左移(前移), 要注意是整個身體的重心向左(前). 然後左腿外擺不少於45度, 然後起身, 身體向左轉帶動右腿提起. 老師指出我做這個動作時不能保持平衡的原因, 第一我的重心移得不夠前, 第二是身體向左轉得不夠.

上步七星:
老師指出我右手做不對的地方, 是出拳的路線, 應該是向上向前直線打出, 不是往外面兜一個圈打出的. 還有要注意開胯收尾閭.

退步跨虎:
老師指出我右腿不對的地方, 第一是膝蓋不對腳尖, 這樣會令膝蓋的韌帶(ligament)受傷, 原因是沒有開胯, 第二是沒有收尾閭. 老師還特地讓我感受收尾閭時臀部肌肉收縮的情況.

老師也教了我們一些幫助開胯的伸展動作.

以上的要點要好好掌握, 多多練習啊.



Sunday, August 5, 2012

第22 課 (2012年8月4日)

今天是八月四日.  老師教授我們28式最後的幾個招式: 如封似閉, 十字手和收式.

四年前的今天我第一次學楊式太極拳85式, 但是我覺得我現在還是一個初學者. 在過去的五個月我是從新學習楊式太極的拳架.

不知道為甚麼今天不能集中精神, 連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 沒有收尾閭, 雙重等壞習慣都出來了. 以為已經把以前學得不對的都忘了, 但當精神不夠集中的時候, 壞習慣就本能地打出來了. 我真正體會到甚麼叫"習拳容易改拳難".

今天雖然好像甚麼也沒學到, 但是今天的經驗使我領悟到學習太極要精神集中, 而且一開始就要學對.

我知道我需要有耐性, 慢慢地學好每一個招式的細節. 希望經過不斷的練習, 正宗的楊式拳架能夠成為本能, 無論甚麼時候, 甚麼精神狀態都能打出來.  我覺得學習太極不單是拳腳功夫的訓練, 更是心智的培養.

Sunday, July 29, 2012

第21 課 (2012年7月28日)

我們首先溫習彎弓射虎這個動作. 老師個別糾正我們. 原來我的右手手肘比肩高, 我自己沒發現. 還有其他細節沒做好, 老師也給我糾正.


接下來是搬攔捶. 首先保持腰胯向東南, 第一, 坐後成虛步, 重心在左腿, 同是雙手成"捋"的狀態, 左手掌心向上, 右手保持握拳 (老師講解了一些技擊上的運用, 但是我未能理解); 第二, 轉腰向左捋; 第三, 提右腳向右踏出成右弓步, 同時左手按在右手前臂向右壓; 第四, 左手繼續下壓的同時提左腳, 然後左手和左腳同時向前, 右手向後(保持握拳和曲肘), 一前一後的身體就轉向偏南方了; 最後, 成左弓步的同時身體轉正(向東), 右手出拳; 左手位置保持, 動作完成後, 剛好在右手臂彎的位置.

老師特別指出右手的拳的方向, 不是直向前, 好像打在一堵牆一樣, 應該是斜的, 因為人的身體不是一塊平板, 是圓柱體的.

下次應該可以教完28式了.












第20 課 (2012年7月21日)

今天教的是彎弓射虎.

老師先跟我們溫習轉身擺蓮. 特別是第二部份, 在左腳腳跟著地向西北方時要注意左腳的落點, 不能後於右腳腳跟, 而且要放遠一點. 右腿要保持曲的.

從轉身擺蓮最後的動作開始 - 腰胯還是向東南. 老師分開腿, 身和手的動作講解.

首先是腿的動作: 左腿坐低, 右腿向前踏出, 腳跟著地, 然後成弓步.  身的動作是: 先向右, 然後向左, 再向右, 要注意只是轉腰, 保持胯的方向不變. 手的動作比較複雜: 首先隨著腰向右轉, 雙手向右擺(向西南); 然後隨著腰向左轉, 雙手開始握拳, 右手在耳朵旁邊, 比耳朵高, 左手在嘴巴前面; 最後隨著腰向右轉左手向前拉開.  整個動作要求腿, 身和手同時到位 - 腿是右弓步向東南, 身體微微向前傾, 面向東北偏東, 雙手握拳.

這個動作不容易掌握, 尤其是左手的拳. 我老是做得不對... 回家好好練習吧.

Sunday, July 22, 2012

第19 課 (2012年7月14日)

老師繼續教轉身擺蓮的第三部份 - 拍腿. 從弓步開始(面向東), 首先坐後, 提右膝, 要注意不要站起來, 保持胯的方向(東南), 然後右腿向左再向右掃, 同時腰轉向左帶動雙手向左成捋手. 老師說其實不是真的"拍"腿, 而是雙手和右腿互相碰撞.  對於我們這些初學的, 老師只要求我們拍大腿, 發出兩下碰撞的聲音, 不要求伸直右腿, 讓我們先習慣手, 身, 和腿的配合.  其實, 這動作需要含胸拔背的, 同時左腿在拍腿後要站起來的.

在溫習轉身擺蓮的第一部份時, 同學問老師雙手的位置應該怎麼樣. 老師示範了右手的動作, 手肘好像是向後, 但是因為身體同時右轉, 所以右手手臂跟肩膊和左手仍然是一條直線的, 然後才向前推, 我想這是非常符合人體工學(ergonomics)的.

第18 課 (2012年7月7日)

老師今天花了一點時間示範十三功. 教得比較快, 他希望儘快教完了28式, 就開始教85式. 今天教了退步跨虎和轉身擺蓮. 在溫習的時候老師糾正了我上步七星的姿勢. 右腳腳尖和腳跟不是斜向東南, 應該是直向前方(即東面).

退步跨虎: 首先, 右腿後撤, 移重心同時向右轉, 右前臂外旋, 然後提起左腿, 回身左轉同時右手向前推出, 左手下按. 左腳腳尖著地(虛步), 面向東方. 要注意手腳的協調, 同時到位.

轉身擺蓮: 老師說這個動作比較複雜, 他會分三個部份教. 他指出許多拳友都把注意力集中於最後的拍腿, 忽略了轉身的步法和身法. 第一部份, 從退步跨虎開始, 保持右虛步, 雙手合, 然後隨即身體右轉, 同時左手向前伸, 掌心向上, 右手曲肘向後, 也是掌心向上, 然後回身左手旋臂, 右手推出 (跟玉女穿梭一樣).


第二部份, 雙手下沉, 右手高於左手. 以右腳腳掌為軸, 身體向右轉, 右腳腳尖向西北方, 雙手就像右手抓著對方的右臂, 左手按在他的肩膀. 左腳在後, 是虛的. 然後提起左腳, 再用右腳腳掌為軸右轉, 保持重心在右腳, 左腳腳跟著地向西北方, 右腳腳尖向東北方. 然後扣左腳, 右腳繼續轉向東南成弓步.


第三部份是拍腿, 下一課才教.



Thursday, July 5, 2012

第17 課 (2012年6月30日)

在溫習的時候, 老師注意到我預備式的手的位置不對, 他提醒我應該放在身旁, 不應在前面. 我是過分鬆懈了.   還有, 由單鞭到提手上勢時, 扣左腳不應太多, 15度就夠了, 太多會影響下一式的動作.

由於同學的提問, 老師說了很多關於柔和鬆的理論, 我的體會不深, 我只知道鬆是精神的放鬆, 不是全身肌肉的鬆弛.

今天教的是上步七星. 從第二個金雞獨立開始 (老師提醒我們手的位置. 左手在中間, 右手不應放在身後.) 第一, 沉下來, 左腳放出去, 腳跟著地; 第二, 重心前移, 同時左腳外擺不少於45度, 身體向左轉, 左手隨著身體微旋, 擔保持手掌在中間, 右手也隨著身體的轉動變成斜斜向後, 與身體平衡, 力點在母指根部近手腕的地方 (?); 第三, 身體帶動右手右腳向前, 雙手握拳, 右腳腳尖著地, 坐腕. 要注意右腿應該可以很輕鬆的提起.

老師糾正我: 我的胯開得不夠, 也沒有沉肩. 練的時候, 左腿大腿很累.

老師還特地糾正了我捋的動作. 他把我做得不對的地方很清楚地示範給我看. 首先,坐後時沒有完全坐後, 轉腰也轉得不夠, 拖泥帶水的; 而且椎柱往後往左傾斜, 沒有保持中正. 能夠得到老師這樣悉心指導, 我感到非常幸運.

我對太極拳有這樣的體會: 太極不是"耍"的, 是有要求的. 身體的不同的系統都要工作. 太極是一種鍛鍊, 是身和心的鍛鍊. 它需要老師的指導, 用正確的方法去練習. 經過鍛鍊才能有所得著. 我很幸運遇到一位好老師, 我會努力 !

第16 課 (2012年6月23日)

老師今天教金雞獨立. 雖然低身下勢還沒有做. 我還沒掌握到這個動作的練習方法. 因為腰部的肌肉還是很僵硬, 而低身下勢和金雞獨立這兩個動作又特別困難, 這節課我好像沒有上過一樣.

希望下個星期可以恢復正常.

Saturday, June 30, 2012

第15 課 (2012年6月16日)

今天老師繼續教低身下勢. 但是我的腰患令我做不到這個動作, 而且沒法集中精神; 老師說的東西我差不多全都忘了. 我只記得身體要垂直, 不要前傾.

Wednesday, June 13, 2012

第14 課 (2012年6月9日)

[昨天早上frozen back又發作了, 沒有上班, 在家裡休息. 本來以為今天不能上太極課, 但是得到老師鼓勵, 吃葯後情況改善了, 今天可以上課. ]

今天老師教低身下勢.  從單鞭開始, 第一,右腳外擺不少於45度, 第二, 重心後移到右腿, 左腿是虛的, 要注意左腿膝蓋對腳尖, 第三, 身體下蹲, 要注意不能太低, 要保持彈性. 我的筋肌都很緊, 左腿的膝蓋向內, 不能對著腳尖. 我需要更多的練習才能做到第二點, 要做好整個動作需要更長的時間, 慢慢來吧 !   最重要的是知道正確的練習方法, 不要令自己受傷. 

老師跟我們講解了攬雀尾的捋和擠要注意的地方, 左手從捋到擠的時候應該直接旋臂擠出, 不需要向上或向外走, 然後向前.

老師還解釋甚麼是虛領頂勁, 沉肩墬肘. 前者比較抽象 我的理解是有意識地把脊椎的每一節拉開, 讓它回復正常的弧度.  這跟瑜珈的縱向伸展的活動很相似. 這樣脊椎的原發性弧度(primary curvature)和繼發性弧度(secondary curvature)都同時減少, 換言之, 頸部, 胸部, 腰部的弧度都減少了, 所產生的結果是脊椎的整體長度增加了.  而且一些具體的要領, 太極跟瑜珈都是一樣, 例如, 頭頂好像被吊起(頂頭懸), 下巴向內收, 尾椎向下(收尾閭).  [Ref.: Yoga Anatomy, by Leslie Kaminoff ].

至於沉肩墬肘的"肩"是指哪兒呢? 老師解釋後, 我的理解是: 肩是整個產生肩膊活動的組織, 包括肩關節(shoulder joint), 肩甲骨(scapula), 鎖骨(clavicle)和相關的肌肉和筋腱. 沉肩墬肘是整組關節, 骨頭, 肌肉和筋腱在自然狀態; 在活動時, 要注意不能過分伸展某一部份的關節或肌腱 (over stretch).

這些都是我自己對於老師教授的理論的理解, 不知對否. 姑且記錄下來.



Monday, June 4, 2012

第13 課 (2012年6月2日)

今天有一位新同學加入. 我們一共四個學生. 

老師對新同學說了一遍在我新加入時說過的話, 他說他會在教完了28式以後, 從頭開始教85式.  今天老師還說了許多哲理. 他的意思好像是: 學習太極拳, 越是刻意去做到最好, 越難達到目標. 應該放開執著, 放鬆來練習.

跟著我們溫習教過的招式. 在做右掤的定式時, 老師叫我們不要動. 他來逐一糾正我們.  我發現我的右腳的方向不是向正, 而是向右斜. 老師不是叫我修正我的右腿, 而是叫我向右轉腰, 跟隨腳尖的方向.
 
我覺得練太極不僅是拳套技術的訓練, 而是身心整體的鍛鍊. 這跟我學別的東西時的感覺不一樣. 

下一課開始, 老師會教低身下勢. (他忘了教我們"貓步".)




第12課 (2012年5月26日)

老師從起式開始帶我們打到進步指襠捶, 然後我們自己打一遍. 老師指出我們在做進步指襠捶時的錯誤. 其中之一是我們的捶的位置. 從前面看我們的捶在身體的"外面", 那是因為腰轉得不夠正. 第二錯處(我錯得最明顯)是右手回抽時打了一個圈. 其實沒有這個需要, 手跟著腰轉動自然地向後回抽, 就已經是弧形了. 啊, 我又忘了把以前學過的理論應用在這一式. 我要好好記住"主宰於腰", 以身帶手.


指襠捶之後, 接下來是上步攬雀尾. 攬雀尾這個動作老師已經教過. 他叫我們記著兩句口訣: "左手帶右手, 左手合右手". 他還示範了在技擊上的用法讓我們理解這個動作的打法. 我的理解是, 在練習的時候, 要有意識地去控制雙手的移動, 使兩手互相配合, 做出一個有意義的動作. 經過重複地練習後, 這個動作在應用時就成為肢體的反射動作, 不需要大腦指揮.

在右掤的定式, 老師叫我留意右手的力點在手腕(尺骨), 左手的力點在手背. 做右掤的時候, 老師看到我前臂的肌肉收緊使前臂外旋, 他告訴我那是做對了.

然後, 他把起式的動作要求作深入地講解. 第一點是提起雙臂時意識向前, 下按時向下. 第二點是下按時上臂外旋, 前臂內旋. 如果做對的話, 動作完成時食指的方向是向前的. 第三點是下按時要收尾閭.

(後記: 初時我不理解怎樣做到手的上下兩節向不同方向轉動. 回家練習後, 我明白了. 當雙手提起時, 手臂是向內旋的, 所以在下按時, 上臂外旋是把肩膊的關節位置還原. 而前臂內旋是把手掌調教成水平方向, 手指向前, 不讓它跟隨上臂外旋而變成垂直. )

老師還解釋甚麼是"外動", "內動'. 他先給他們下個定義: "外動" 是明顯地看得出的身體動作, 而"內動" 就是不明顯的身體動作. 其實, "內動" 不是甚麼神奇的東西.

最後, 他說下次會教我們練習"貓步". [catwalk 模特兒走天橋 ?  :)) ]

Monday, May 28, 2012

第11課 (2012年5月19日)

在講解野馬分鬃的打法之前, 我們先從頭練習. 我總是耍得比同學們快. 我覺得不知如何是好, 因為她們實在太慢, 而我也不夠"功力"耍得再慢一點. 老師說那是因為我沒學過每一個動作的細節, 而她們就太注意每一個細節, 有時候會修正, 所以形成彼此的速度有這麼大的差別.

老師繼續講解野馬分鬃的打法, 尤其是定式時, 應該怎樣做掤的手形. 要沉肩墬肘, 前臂外旋, 注意不是旋腕.


然後, 是進步指襠捶. 這一式的動作比較簡單. 老師把要求提高一點. 在動作完成時, 他要求我的力從(右手)拳頭貫徹到(右)後腿. 開始時我領會不到他的意思, 他叫我用拳"推"著一根柱子, 感受怎樣使後腿發力. 後來, 我知道雖然腰是向正方, 但胯不應隨腰轉, 應該保持斜的.


下課時, 老師問我上次我好像有些問題要問他, 我告訴他我想問他關於"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但是沒時間. 回家後我已經上網搜尋了. 他鼓勵我應多讀些相關的資料, 慢慢就可以理解太極的理論.


[後記: 老師的話很有啟發性和鼓勵性, 除了上網搜尋資料外, 我也看YouTube. 以下的video是『我的最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CLyqTliyMg&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6IaeOCHGU&feature=BFa&list=PLE31478F9F18CC04B

Monday, May 21, 2012

第10課 (2012年5月12日)

這一課老師沒有教新招式; 在看完了我們從頭開始打到野馬分鬃後, 他只想糾正兩個動作.


第一個動作是攬雀尾的『捋』. 他要糾正的是腰胯的動作. 從右掤的定式開始坐後成右虛步時, 胯的動作不應跟隨腰向左轉, 要注意收尾閭. 我問老師, 在右掤的時候尾閭已經收了, 怎麼樣再收呢? 他說在右掤的時候是弓步, 在坐後的時候是虛步, 從弓步到虛步要調整盤骨, 保持收尾閭. 其實, 我們的腰盤從一個動作到另一個動作時, 是不斷地調整的. 還有, 在弓步時兩腳左右分開的距離不應太寬, 大概是10公分, 因應自己腳的大小而定.

我們三個學生中, 我錯得最嚴重. 我在初學的時候姿勢不正確,成了習慣, 現在改架覺得很吃力. 雖然知道錯在哪裡, 但是身體的各個部位需要從新訓練, 從新協調, 真的不容易.


第二個動作是肘底看捶. 我以前學的打法跟老師的不同, 對它的用法也不理解, 不對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我跟鄧老師上了兩個月的太極課, 今天是我第一次感到不知所措.

最後, 老師詳細講解了野馬分鬃的打法. 我們每一個人, 他都用手按著, 幫我們『沉肩』, 讓我們知道『沉肩』的感覺. 他說, 這個動作可以連續練習多遍, 讓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協調.

後記:
老師在回答我的問題的時候提到 “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我當時不甚了解, 只記得 “車輪, 天秤” 這兩個名詞. 回家後,就用這兩個名詞在Google網絡搜尋, 結果讓我找到一篇某君的論文, 題目是 “太極拳的形態 – 論十三總勢” . 他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物理學來解釋文言古典的深奧涵義. 這正是我這個初學者所需要明白的理論.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連結 :
http://www.5-gold.com/tradition/trataichi05.htm

全文如下:

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太極拳的基本形態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平準即秤準,「秤」是天秤,「準」是經常不變的意思,指天秤不動的中柱。天秤的結構是中柱直立不動,而秤的兩臂可以自由浮動,稍加重量於一方,受重一方會下沉,而另一方以相反方向同步上浮。秤臂浮動的自由,在於中柱是否能保持直立,中柱塌而不立,兩臂不能中正懸起,便滯而不活。要豎立穩定,一定要上輕下重。上愈輕而同時下愈重,豎得就愈穩。

把這「立如平準」的要求放在身體上,便是「立身中正」,要「立身中正」,意識要不斷告訴自己:身體上要輕浮;下要沉重,太極拳術語稱為「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所謂「虛領」,所謂「氣沉」,是指不要用筋肉的力量上撐,不要緊張筋骨去下蹲。要自然站立,用意識去想像上浮下沉。愈不用力、愈自然放鬆,地心吸力加在我身上的作用力愈大,我站立愈穩愈中正。

「立身中正」本身不是目的,「準」是為「秤」之用建立條件,有了秤柱,秤的兩臂就能自由擺動。能「立身中正」,兩肩兩胯才能上下左右自由浮動,這活動的自由是由「立身中正」的前提所創造。但如果為保持「立身中正」而不敢自由活動兩肩兩胯,是捨本逐未。另一方面,如果為要自由活動兩肩兩胯而不能保持「立身中正」,是壞了結構而失去功用,勞而無功。必須頭頂、脊椎常與地面保持垂直,而兩肩兩胯能自由浮沉,再由肩帶動肘,肘帶動腕,腕帶動指;與及胯帶動膝,膝帶動足,足帶動趾,節節貫串,才能合乎「立如平準」的要求。

能「立如平準」,就為「活似車輪」創造條件。車輪的結構是中軸固定,外圍轉動。我「立身中正」,兩肩兩胯能自由浮動,祇要兩肩兩胯與全身的中心保持不變,即左胯往前多少,右胯要同步往後多少,形成一對力偶,圍繞中心旋轉。兩肩亦依同理環脊椎轉動。祇要一動全動,一邊往前多少,另一邊同時往後多少,兩邊以中心為軸組成一體,這一體有如車輪,能靈活轉動。

Sunday, May 13, 2012

第9課 (2012年5月5日)

今天師父繼續講解玉女穿梭的打法. 儘管上一課他花了很多時間解釋手的動作, 但是同學們還是不得要領. 他告訴我們玉女穿梭這一式是不容易掌握的. 他的師父學這一式的時候也遇到挫折的. 他師父寫的教練法中提到, 玉女穿梭打得不好是因為對它的用法不理解. [ 我想,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代, 對於技擊是很難理解的, 因為我們沒有機會打架呀! ]


老師再一次講解它的用法, 重複上一課 (第8課) 所教的. 老師說後面的手旋臂向前推的時候, 要注意沉肩, 要向前直推, 肩不要向外再向前.

老師對我做的動作修正不多, 也沒有說些甚麼. 他只修正我兩次: 第一, 在我把雙手分開時, 他用力阻止我分開雙手, 我想他是讓我感受兩手分開時應有"對拉"的力; 第二, 在定式時, 他把我的雙臂微調, 使兩手的手心不是直向前方.

我總算明白這個動作的基本要求, 但是要做得好還需要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練習.

老師說我們現在學太極很幸福, 以前的師父只示範給徒弟看, 現在的師父會對學生講解動作的用法. 我非常同意, 我們還可以重複看DVD, 甚至在網上也可以找到一些不錯的教學片段.

接下來, 老師開始教下一式: 野馬分鬃. 他把動作分成四個部份. 從第二個玉女穿梭的定式開始, 首先撇右腳, 但是這個撇腳是沒有實際作用的, 只是符合套路的統一要求. 所以, 第一個野馬分鬃的第一部分只需要微微撇右腳. 第二部分.... 我搞不清楚... 下回分解.

Sunday, May 6, 2012

第8課 (2012年4月28日)

今天老師詳細地講解玉女穿梭的動作. 雖然雲手還沒有做好.

首先, 從第二個雲手完結的定式開始. 身體向正, 右手掤, 左手在下面, 然後身體向右轉. 雙手基本上沒動作, 只是腰轉. 我開始的時候沒掌握到要領, 右手沒有隨身體走, 自己向右走, 老師把我的右手抓住不放, 這樣我才明白我做錯的地方, 在此之前, 我完全不理解甚麼是『以身帶手』.

然後, 身體左轉, 帶動雙手交叉於胸前, 同時旋臂, 兩手掌心都向內, 提起左腿. 然後, 放下左腿向斜方向成虛步; 同時兩手分開 -- 左手向前伸, 右手曲肘向後, 掌心都是向上. 然後, 左腿弓步, 左手"架"同時旋臂, 右手旋臂向前推掌.

開始練這個動作時, 我完全不明白應該用身體帶動兩手. 後來練第二個玉女穿梭時, 老師叫一位同學出拳打他, 他用右臂擋住, 旋臂的同時, 以肘尖為支點, 身體向右轉, 左手推掌. 在動作完成後, 右手的手肘是曲的, 但是, 曲肘不是因為前臂向後( 前臂需要擋住別人的攻擊 ), 而是身體順時針方向轉動所造成的.

經過這一課, 我開始體會到怎樣『以身帶手』. 我想如果每一課都可以領略一個重點, 然後, 在每一個動作都做好這一點, 慢慢累積下來, 一定會越練越好的.

Tuesday, May 1, 2012

第7課 (2012年4月21日)

在繼續教雲手之前, 老師講解了一些關於起式和高探馬的動作.


起式; 在提起雙臂之前, 身體的重心在腳底的湧泉穴, 在提起雙手的時候, 重心就微微移前到腳的前面, 身體微向前傾, 但是不能誇張.[ 我領會不到其中的意思.]

高探馬: 右手要注意沉肩墬肘, 師傅讓我們按在他的右肩, 感受沉肩與不沉肩的分別.

老師從從右打虎勢開始教我們做雲手這個動作.

首先重心座後在左腿, 身體向右, 骻是正的, 左手掤, 右手採 ; 然後, ** 雙手跟身體向左轉, 左手捋, 然後挒, 右手"羽毛手", 同時提起右腿; 接下來左手採, 右手上掤, 同時右腳踏實, 腳尖先著地. 重心在右腿. 然後, 雙手跟身體向右轉, 右手捋, 然後挒, 左手"羽毛手", 同時提起左腿向左開步; 接下來右手採, 左手上掤, 同時左腳踏實, 腳尖先著地. 重心在左腿, 然後, 雙手跟身體向左轉..... 然後重覆**.

要注意的地方: 整個動作虛實分清很重要. 還有, 雙手是隨身體左右轉, 不是手自己走. 而身體是在腳踏實以後才轉動. 還有, 左腳踏實以後, 是整個身體向左移動, 不要向左傾. 還要手和腳和身體轉動的協調, 要上下向隨. 我覺得這個動作很有趣, 包含了很多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我看過老師的師父的DVD, 他整個身體一條直線很穩重的向左移, 同時腰在轉, 手的關節都在運動, 眼也在動, 很有節奏, 很美 ! [其實, 這個動作有技擊的元素, 但是我現在還未到那個層次去理解.]

下課後, 我告訴老師我在模仿動作方面很遲鈍, 我需要老師講解動作的以後, 在腦子裡組織好才能一氣呵成地打出整個動作. 他說他明白個別學生的不同需要, 他會因材施教.

Saturday, April 21, 2012

第6課 (2012年4月14日)

今天老師叫我們自己從起式開始打到打虎勢, 然後他繼續教雲手. 但當他看完了我們打了一遍之後, 他忍不住要糾正我們的錯處, 尤其是我 !

我犯的第一錯是 " 雙重 " . 做攬雀尾的時候, 腿總是提不起來. 第二錯是上身比下盤先走, 老師很誇張的示範我的錯誤姿勢, 實在太滑稽了 , 使我忍唆不禁 . [ 回家後, 我把攬雀尾的教練法細讀了一遍, 總算理解多了一點. ]

接著, 老師開始教雲手. 28式只做兩個雲手. 他把動作分成幾個部分. 首先重心座後在左腿, 身體向右, 胯是正的, 左手掤, 右手採 ; 然後, 雙手跟身體向左轉, 左手捋, 然後挒, 右手"羽毛手", 同時提起右腿; 接下來左手採, 右手上掤, 同時右腳踏實, 腳尖先著地. 重心在右腿,

這個動作很複雜, 下回繼續 ....

[上星期放假. 我去了韓國旅遊, 腰背痛又發作, 幸好不太嚴重, 甚麼也沒做過, 自然痊癒.]








第5課 (2012年3月31日)

我請教老師怎樣做十三功的第4節"頂天立地". 首先, 雙手向左右分開時, 是胸部擴大帶動雙手向兩旁分開, 然後微微手心向上, 這樣才容易沉肩墬肘. 然後, 提起雙手後, 指尖相對下按, 要座腕, 虛靈頂勁. 然後, 雙手伸直向後, 手心向上, 身體向前傾, 使腳跟離地, 但保持平衡. 雙手向後時吸氣, 然後呼氣, 再吸氣; 然後呼氣, 身體和雙手一起還原放鬆.

今天老師沒有教新的招式, 只是溫習. 他發現我右腳帶著護膝, 他問我是否受傷, 哪個部位疼痛. 我告訴他是內側, 他教我用雙手把大腿肌肉向內側推, 這樣可以舒緩肌肉. 謝謝老師.

老師還教我們怎樣收尾閭. 他讓我們的手放在他的大腿肌肉頂部及臀部外側頂部 [即打針的部位 ], 讓我們感受到收尾閭時候這兩組肌肉收縮的情況. 以前我不知道怎樣收尾閭, 現在我明白啦 . 我會好好練習.


 

Saturday, March 31, 2012

第4課 (2012年3月24日)

今天我到達公園的時候, 同學已經準備做熱身, 我就跟她一起練十三功. 做第10節 “鳳凰左右展翅” 的時候, 同學告訴我應該是腰轉, 胯不轉.

在做熱身時, 同學請老師詳細講解十三功, 於是老師花了差不多整課的時間講解. 第4節"頂天立地"很複雜, 身體的動作跟呼吸的配合很重要, 我還沒有完全掌握. 回家好好練習, 下次再問老師.

第1節: 壽星鬆肩
第2節: 靈龜望月
第3節: 翻雲覆雨
第4節: 頂天立地
第5節: 鴛鸯戲水
第6節: 天女散花
第7節: 左右車輪
第8節: 風捲楊柳
第9節: 鳳凰雙展翅
第10節: 鳳凰左右展翅
第11節: 倒拉神功
第12節: 仙鶴起舞
第13節: 烏龍盤尾

這是傅清泉老師的示範視頻.
http://www.56.com/u20/v_Njg4OTYxNTc.html


Friday, March 30, 2012

第3課 (2012年3月17日)

今天我11時已經到達了九龍公園. 上一班的同學正在上課. 我站在旁邊做"旁聽生". 然後, 我班的同學到了, 我就跟她一起做十三功.

這一課老師詳細解釋了單鞭的打法, 又很多細節要注意. 例如, 從攬雀尾的按開始向左轉的時候, 是腿, 胯, 身體, 手一起轉的, 老師提醒我, 要注意左手, 不應該自己先走, 雙手要跟身體一起整體的轉. 然後, 他解釋左手的位置: 當前臂摺疊回來時, 手掌的高度應該與肩膊同高, 不應太高. 他還說左手是平圓, 右手是立圓. (其實我不太明白, 下一課, 我會請老師解釋一下.)

我嘗試用老師教的方法從攬雀尾的”按”開始向左轉, 但是我覺得身體的關節都很僵硬, 手腳不協調, 我當時的動作肯定很滑稽. 老師只說: 是需要練習的.

然後溫習打虎勢: 從左蹬腳開始, 首先整個身體要座下, 同時轉腰向右, 雙手從右往左"捋" … 我做的弓步還是不到位. (我還沒掌握好"到位"的感覺.) 拳和前臂的角度還差一點.

回家好好練習啊 !

註: 3月11日在上水彩園村有一個推廣太極的活動, 老師示範做十三功, 我學習了基本的動作.
 

Thursday, March 22, 2012

第2課 (2012年3月10日)

今天我聽從老師吩咐, 提早30分鐘到達, 做熱身和十三功.

老師從肘底看捶開始教倒攆猴的打法. 首先, 右手放在胯旁, 虎口向前, 然後才轉腰提手. 前臂摺疊時, 手心向前, 指頭向耳朵. 眼看著手, 身體轉正以後才推掌, 同時左手回抽在胯旁.

高探馬: 右手前臂摺疊時, 手心向耳朵. 左手位置在腰旁, 虎口向前. 右腳要直, 胯微向右, 身體向正, 稍向前傾.

打虎勢: 我的手仍然距離身體太遠, 還沒有做到墬肘, 弓步還是不到位. 做第一個打虎勢的時候, 左腳放出太遠, 而且開胯不夠. 做完了第一個打虎勢之後, 扣左腳時, 沒有收尾閭.

繼續努力 !




 

第1課 (2012年3月3日)

今天是我第一次跟香港太極泉友會鄧老師學習楊式太極拳, 我希望把每一次的體會記錄下來, 幫助我記憶和組織老師教過的東西, 而且日後也可以看看我的學習歷程是怎麼樣的.

我是『插班生』, 28式已經教了一半, 老師知道我跟別的老師學過85式, 他說: 從現在開始, 他要求我跟足他教的方式打每一式. 他不會從頭開始再教. 他沒有教過我的招式我可以用我學過的方式打. 在教完了28式以後, 他會教85式, 那時候我就可以從新學習. 他吩咐我不要比較兩位老師所教的打法. 我會記著他的說話, 好好學習.

首先, 老師要我們記著他每一次糾正我們的姿勢時那種感覺, 雖然不容易掌握, 但是要記著, 那種感覺很重要.

在練習的時候, 老師提醒我們開胯收尾閭, 但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做到這要求, 他留意到我沒有反應, 於是他說在下一課會花點時間詳細講解.

在練十三功的時候, 我蹲不下來, 老師說, 我的小腿筋太緊, 大腿不夠力, 還有腰(?)不夠鬆, 需要多練習.

在練打虎勢的時候, 我的兩手距離身體太遠, 如果敵人距離自己那麼遠, 根本不需要出手. 而且這樣容易失重心. 還有呢, 我的弓步不到位, 而且肘尖向外, 沒做到沈肩墬肘…

老師說我打得不錯, 例如我知道用實腳轉. (我知道他是鼓勵我的, 其實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對…..)

原來老師以前也患過frozen back, 嚴重到要入急診室. 練習了太極數年後情況就好轉了. 我希望也可以藉著練習太極改善我的脊柱的健康. [在剛過去的冬天, 我在一個月裡frozen back發作了兩次, 其中一次非常嚴重. -- 我會把每次的腰背痛發作的頻度和嚴重程度記錄下來, 看看太極能否有幫助.]


 

Wednesday, March 21, 2012

私の好きな運動 (ルイーザ Louisa 2009)

私は、子供のころは運動が大嫌いで、どんな運動もしませんでした。運動には様々な利点がありますが、その時はよく分かりませんでした。大学生時代に、水泳を習いたかったのですが、大変恐怖心があって、降参してしまいました。卒業後、一時期もてはやされたエアロビックス・ダンスをやってみようと、フィットネス・クラブに入会しました。高い会費を年額で払いましたが、その運動はとても激しくて、すぐに止めました。10年前に、同僚に勧められるまま、初めて太極拳を習いました。太極拳は、武術の姿勢が要求されて、運動に慣れていない私にとって、難しいことでした。だんだん興味がなくなって、太極拳も止めました。

  でも、今私の好きな運動は太極拳です。伝統の楊氏85式ができます。運動が大嫌いだった私がどうしてその武術を学ぶようになったのでしょうか、自分でも不思議です。

実は、大学生時代から勉強でも仕事でも長い時間座っているので、運動不足になって、腰が悪くなりました。「ぎっくり腰」に一回なりましたが、治った後腰を守る運動を忘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一昨年、「ぎっくり腰*」が、再び出て来ました。物理治療や針治療を受けましたが、なかなか根治しませんでした。お金も時間もかけて精神的にも疲れましたが、天気が悪い時痛みが激しくなって、とても大変でした。もし、10年前から太極拳を続けていれば、「ぎっくり腰」が再び出ることはなかっただろうと思います。

    2008年の夏、10年前に太極拳を教えてくれた先生から電話が来ました。“来月、ある政党が初級コースをスポンサーします。楊氏太極拳に、興味があったら参加して下さい”と言われました。それを契機にもう一度太極拳を習いました。今度は健康のために、まじめに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思いました。最初は姿勢の要求が厳しかったです。だんだんバランスや、姿勢をしっかりと保持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練習をすればするほど、太極拳が面白くなり、練習することが楽しくなりました。今は、毎週一回同僚と仕事のあと太極拳を習って、うちで先生に教えてもらったことを繰り返して練習します。その上、毎朝必ず早く起きて、30分以上ストレッチ(stretch)やバランス(balance)や時々気功も練習しています。

    今、日常的な活動が普通にできるぐらいにだんだん回復してきています。腰が悪くなって、はじめて運動の重要性が理解できました。
           
*「ぎっくり腰」は急性の腰痛(腰の痛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