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2

第15 課 (2012年6月16日)

今天老師繼續教低身下勢. 但是我的腰患令我做不到這個動作, 而且沒法集中精神; 老師說的東西我差不多全都忘了. 我只記得身體要垂直, 不要前傾.

Wednesday, June 13, 2012

第14 課 (2012年6月9日)

[昨天早上frozen back又發作了, 沒有上班, 在家裡休息. 本來以為今天不能上太極課, 但是得到老師鼓勵, 吃葯後情況改善了, 今天可以上課. ]

今天老師教低身下勢.  從單鞭開始, 第一,右腳外擺不少於45度, 第二, 重心後移到右腿, 左腿是虛的, 要注意左腿膝蓋對腳尖, 第三, 身體下蹲, 要注意不能太低, 要保持彈性. 我的筋肌都很緊, 左腿的膝蓋向內, 不能對著腳尖. 我需要更多的練習才能做到第二點, 要做好整個動作需要更長的時間, 慢慢來吧 !   最重要的是知道正確的練習方法, 不要令自己受傷. 

老師跟我們講解了攬雀尾的捋和擠要注意的地方, 左手從捋到擠的時候應該直接旋臂擠出, 不需要向上或向外走, 然後向前.

老師還解釋甚麼是虛領頂勁, 沉肩墬肘. 前者比較抽象 我的理解是有意識地把脊椎的每一節拉開, 讓它回復正常的弧度.  這跟瑜珈的縱向伸展的活動很相似. 這樣脊椎的原發性弧度(primary curvature)和繼發性弧度(secondary curvature)都同時減少, 換言之, 頸部, 胸部, 腰部的弧度都減少了, 所產生的結果是脊椎的整體長度增加了.  而且一些具體的要領, 太極跟瑜珈都是一樣, 例如, 頭頂好像被吊起(頂頭懸), 下巴向內收, 尾椎向下(收尾閭).  [Ref.: Yoga Anatomy, by Leslie Kaminoff ].

至於沉肩墬肘的"肩"是指哪兒呢? 老師解釋後, 我的理解是: 肩是整個產生肩膊活動的組織, 包括肩關節(shoulder joint), 肩甲骨(scapula), 鎖骨(clavicle)和相關的肌肉和筋腱. 沉肩墬肘是整組關節, 骨頭, 肌肉和筋腱在自然狀態; 在活動時, 要注意不能過分伸展某一部份的關節或肌腱 (over stretch).

這些都是我自己對於老師教授的理論的理解, 不知對否. 姑且記錄下來.



Monday, June 4, 2012

第13 課 (2012年6月2日)

今天有一位新同學加入. 我們一共四個學生. 

老師對新同學說了一遍在我新加入時說過的話, 他說他會在教完了28式以後, 從頭開始教85式.  今天老師還說了許多哲理. 他的意思好像是: 學習太極拳, 越是刻意去做到最好, 越難達到目標. 應該放開執著, 放鬆來練習.

跟著我們溫習教過的招式. 在做右掤的定式時, 老師叫我們不要動. 他來逐一糾正我們.  我發現我的右腳的方向不是向正, 而是向右斜. 老師不是叫我修正我的右腿, 而是叫我向右轉腰, 跟隨腳尖的方向.
 
我覺得練太極不僅是拳套技術的訓練, 而是身心整體的鍛鍊. 這跟我學別的東西時的感覺不一樣. 

下一課開始, 老師會教低身下勢. (他忘了教我們"貓步".)




第12課 (2012年5月26日)

老師從起式開始帶我們打到進步指襠捶, 然後我們自己打一遍. 老師指出我們在做進步指襠捶時的錯誤. 其中之一是我們的捶的位置. 從前面看我們的捶在身體的"外面", 那是因為腰轉得不夠正. 第二錯處(我錯得最明顯)是右手回抽時打了一個圈. 其實沒有這個需要, 手跟著腰轉動自然地向後回抽, 就已經是弧形了. 啊, 我又忘了把以前學過的理論應用在這一式. 我要好好記住"主宰於腰", 以身帶手.


指襠捶之後, 接下來是上步攬雀尾. 攬雀尾這個動作老師已經教過. 他叫我們記著兩句口訣: "左手帶右手, 左手合右手". 他還示範了在技擊上的用法讓我們理解這個動作的打法. 我的理解是, 在練習的時候, 要有意識地去控制雙手的移動, 使兩手互相配合, 做出一個有意義的動作. 經過重複地練習後, 這個動作在應用時就成為肢體的反射動作, 不需要大腦指揮.

在右掤的定式, 老師叫我留意右手的力點在手腕(尺骨), 左手的力點在手背. 做右掤的時候, 老師看到我前臂的肌肉收緊使前臂外旋, 他告訴我那是做對了.

然後, 他把起式的動作要求作深入地講解. 第一點是提起雙臂時意識向前, 下按時向下. 第二點是下按時上臂外旋, 前臂內旋. 如果做對的話, 動作完成時食指的方向是向前的. 第三點是下按時要收尾閭.

(後記: 初時我不理解怎樣做到手的上下兩節向不同方向轉動. 回家練習後, 我明白了. 當雙手提起時, 手臂是向內旋的, 所以在下按時, 上臂外旋是把肩膊的關節位置還原. 而前臂內旋是把手掌調教成水平方向, 手指向前, 不讓它跟隨上臂外旋而變成垂直. )

老師還解釋甚麼是"外動", "內動'. 他先給他們下個定義: "外動" 是明顯地看得出的身體動作, 而"內動" 就是不明顯的身體動作. 其實, "內動" 不是甚麼神奇的東西.

最後, 他說下次會教我們練習"貓步". [catwalk 模特兒走天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