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5, 2013

第73 課 (2013年10月12日)

老師教十字手的時後是在8月31日. 隔了個多月, 今天要教下一式了.

練完了28式後, 老師說他很喜歡其中一位同學的精神狀態, 因為她很放鬆, 老師著她記著這個狀態.

老師糾正了同學手揮琵琶右手的路線, 指她不應由外向內, 應該是直向前的. 由於身體的轉動, 所以有這樣的錯覺. (我不太明白,我因為沒上那一課, 所以及今天才是頭一次聽老師詳細講解這個動作的用法.) 老師叫我指出同學做得不對的地方, 我看不出來; 他就叫我做, 結果我也是錯的. 老師解析, 首先用左手按住對方的右肩, 用右手抓著對方的右手, 把對方拉後,  同時轉腰; 然後由身體帶動, 把對方推前; 好像要把對方的右手肩部關節弄脫一樣; 還有呢, 右手手掌的高度應該跟左肘一樣.  現在我對這個動作的了解多一點了.
 
老師同時也提醒我摟膝拗步時, 手掌應該放近中線一點.


第四十七勢 - 抱虎歸山 :

從十字手開始: 雙手是碰著的, 要注意手腕不要曲. 我們幾個都不能清晰地做出由十字手過渡到抱虎歸山的四個步驟; 老師只好從新講解一遍. (我們把他氣壞了- 這次是他頭一趟這樣的表示. 我翻看以前的筆記, 那四個步驟都教過的. )
  1. 重心移左腿, 下沉,  扣腳不少於45, 不大於90, 身體保持向南, 只是動左胯. 右手保持掤, 左手下降至胯旁.
  2. 提起左手到肩高度, 右手翻掌, 提右膝, 眼仍然望左手.
  3. 左手摺疊, 右手伸直(向正西), 右腳腳跟著地(開胯), 同時身體向右轉; 因為剛才是胯轉身不轉, 就好像腰左轉的感覺, 所以一放鬆身體就很輕鬆地向右轉.
  4. 繼續轉腰, 左手打出, 右手下採, 好像摟膝拗步一樣
  5. 坐後, 翻左掌, 右手往上; 因為身體已經往後, 所以右手不需要向前. 然後, . 要注意開始的時候身體是直後, 捋的時候才轉左.
  6. . 老師在同學身上示範. 捋之後, 右手仍然貼在同學的手臂, 然後旋小臂 [我之前錯過了教""""的課, 現在終於明白右手小臂該怎麼旋的 -- 是以小臂外側的橈骨為軸, 不是以尺骨為軸; 雖然兩者看上去很相似.] 同學問老師擠的時候, 右手哪一個部位用力, 老師說用力的不是右手, 是左手.
  7. . 老師強調要沉肩, 而且坐了好幾個動作示範了怎樣是沉肩. 按的力不單是手臂的力, 是經過肩, 到背, 到身, 到下盤, 到腳. 這就是發於腿. 

 

Sunday, October 6, 2013

感恩太極 (2013年10月5日)

好友送來一本書: "感恩太極", 這本書是楊式太極第五代傳人札西寫的.  她是西藏人, 她和太極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老師說這是一本很用心寫的書.

兩三年前從互聯網看到札西演練楊式太極拳和器械的視頻, 最初收看時, 因網絡不暢順, 經常停頓, 看到她定鏡時的動作都不偏不倚, 我當時十分佩服. 被她吸引著. 今天再看, 有更深的體會. 每個動作的細緻,規範, 每個重心轉移的穩,沉,輕,靈, 一開一合, 連綿不斷, 舒展簡潔, 結構嚴謹, 盡顯楊式太極的特色, 我越看越被她感動.

下面是她的視頻的連結 :

太極拳:  Part (1) http://youtu.be/ooL4Ej4utWw
                     Part (2) http://youtu.be/h9IBoge0VG0
              Part (3) http://youtu.be/_8U6LPzfaz8
太極劍 :  http://youtu.be/fUfPXJQdLns
太極刀:  http://youtu.be/XIJuf0hP_1s

我會細讀這本書.




 

第72 課 (2013年9月27日)

今天老師沒有教新的招式, 只是跟我們溫習.

他講了一些拳理. 他告訴我們楊式太極拳的特色的話: 舒展簡潔, 結構嚴謹, 要我們記著.

老師叫我做了好幾個動作: 搬攔捶, 左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目的都是要我改善右腿收尾閭的問題.  他示範了我的姿勢, 讓我看到我的錯處, 口傳身授. 他說以前我做到這樣他也可以給我及格, 但是現在要把要求提高.

搬攔捶和左摟膝拗步, 上步時的左虛步
尾閭收得不夠, 左胯就很難向前捲, 左腿就很難邁向前了.

手揮琵琶的左虛步
尾閭收得不夠, 盤骨向前向左傾, 脊椎就歪了.


第一個攬雀尾的左掤
從起式開始, 雙手下按, 然後開右胯, 左胯就要放鬆, 好像右弓步, 左腿可以隨時提起, 不要鎖著鎖左胯. 然後腰右轉, 帶動左胯向前捲, 然後邁步踏出左腳, 著地時要輕; 要調整胯的相關關節, 保持盤骨的水平. 胯調整得好, 就有彈性, 大腿就好像一根彈簧, 不然就像一根柱, 那樣左腳著地時就很重了.

後記:
上星期天(921 ), 泉友會到荔枝角參加比賽, 我也去觀看. 我遇見我以前的太極老師林小梅師父, 她是我太極的啟蒙老師.  她見我的手帶著護腕, 建議我多練太極和氣功. 她還約我到她任教的城市大學探班. 我告訴了她我現在跟泉友會的鄧老師學太極, 她著我用心跟鄧老師學習.
 
上課前, 我告訴老師. 他說我們練的這套拳包含了完美的氣功, 所以不需要特地去練別的氣功. 但是我不明白, 他說文字說不清, 上課時才講解.
他講解以後, 我的理解是: 氣功是一個統稱, 包含了一些結合吐納和伸展動作的運動.  例如易筋經, 洗髓經, 等等.  我們這套楊家太極拳也有一套"十三功"的熱身運動, 也是結合了吐納和伸展動作的, 所以持之恆地練就可以啦.

下星期老師不在香港, 休息一堂, 10月12日再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