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7, 2013

第42 課 (2013年1月26日)

今天老師也是跟我們溫習和糾正教過的東西, 沒有教新的招式.  同時我在微博上看到關於傳統楊式套路和競賽套路的分別的照片, 也請老師講解. 那些照片是比較楊澄甫老師和其他三位拳友做"按"的定式時, 脊椎的弧度和開胯的程度的分別.

我們首先打一遍28式, 然後老師就那些照片解釋了甚麼是尾閭中正和開胯收尾閭的重要性. 尾閭中正是指脊椎不向左右傾斜, 不是指前俯後仰.  而開胯收尾閭能夠使脊椎保持中正, 而且也穩著了下盤. 老師更示範了一些動作, 叫我們看看是否尾閭中正. 他開始的時候不正, 由我們"教"他逐漸糾正.

老師要我們做好攬雀尾的掤捋擠按. 首先老師糾正我們由"捋"到"擠"的動作. 雙手應該同時旋小臂, 不是旋手腕.  因為兩手旋的幅度不一樣, 右手較小, 左手較大, 所以是右手等左手, 左手追右手(意思大概是這樣, 我記不住老師說的.)  而且, 雙手碰到的時候應該跟弓步同時到位.  我練習的時候, 老師告訴我擠的時候左手應該多用點力壓著右手手腕, 不是輕輕碰著.  還有, 老師再次提醒我由"擠"到"按"的動作時, 左手要一直保持坐腕.

另外, 從十字手到抱虎歸山時, 要注意左手手肘不要提起.

老師對我特別強調在弓步時要保持開胯. 他叫我做左摟膝抝步的定式, 然後他推我, 我感覺到我可以抵抗他. 但是當他拉我的時候, 我就完全沒法抵擋, 很容易被他拉倒了. 然後他叫我右邊開胯再試試, 這次我沒那麼容易被拉倒了.  老師還告訴我們其實不需要移動大腿, 而是需要一股向外的力, 是肌肉在運動 -- 等長收縮, 兩腿有對拉的力, 這就是掤勁. 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 只是暫時未能兼顧身體各個部位的筋肌, 做不到他的要求.  我會繼續努力, "慢慢走, 快快到".  








第41 課 (2013年1月19日)

今天老師沒有教新的招式, 只是跟我們溫習和糾正我們的錯誤.

我覺得越來越難用文字寫出老師教的東西, 因為很多是身體的感覺. 不過, 我仍然想把學習的歷程紀錄下來.

當老師糾正我的時候, 我感覺到怎麼是對, 就記憶下來. 回家練習時, 找這個感覺.

我只記得兩個動作. 第一是白鶴亮翅. 老師叫我從提手上勢做到白鶴亮翅, 然後指出我的問題.  當我的重心轉到右腿時, 身體就不能保持中正, 向右傾斜了.  要保持中正, 就要調整下盤, 收尾閭開胯. 我的肌肉不受我控制, 這個動作真難喔.

第二是進步搬攔捶. 在腰左轉提右腿時, 也是要調整下盤, 收尾閭, 開胯, 右腳向斜45度踏出; 然後, 當重心移到右腿時, 也是要調整下盤, 收尾閭開胯, 才能保持平衡(立身中正).

這些雖然是明白了, 但是需要練習才能做到的.




Sunday, January 13, 2013

第40 課 (2013年1月12日)

今天老師繼續教第十五勢抱虎歸山, 也講解了以前教過的招式的許多細節. 我要儘快記錄下來, 否則很容易忘掉了.

老師指出了我幾處要注意改善的地方.

第一, 老師叫我做左摟膝拗步單式. 我首先右腳外擺, 開胯收尾閭, 重心在右腿, 然後打出這個招式. 做完了, 老師說我做得不對, 叫我再來一次, 這次他說做對了; 但是我不明白錯在哪裡, 對在哪裡. 他叫我做第三次, 這次又不對了, 我摸不著頭腦. 老師終於說出答案: 招式是打出來的, 不是擺出來的. 我在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右手打出的時候位置不對, 後來修正的. 我現在才明白.

第二, 老師叫我從提手上勢開始做百鶴亮翅. 他指出我右腿開胯不夠. 這樣的話, 膝蓋就不能對腳尖, 當我曲膝的時候, 壓力就在脛骨(medial condyle of tibia)和腓骨(fibula), 而且膝蓋也被拉歪, 引致受傷. [膝關節是hinge joint, 它的活動範圍只是開合,不能左右扭的.]

第三, 老師教大家做單鞭定式. 我也是同樣的問題. 這次雖然是弓步, 但是也要開胯, 否則也有同樣的問題.

進步搬攔捶:
1. 左手的高度不應高於右手, 這是向左"捋"的動作. 老師還提點我左手除了掌跟的力點, 還有手肘的力點.  在左捋的同時要開右胯, 右腳45度踏出, 重心移到右腿.

2. 要注意不可雙重. 在移重心到右腿時, 身體很容易向右傾來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調整盤骨和臗關節就可以輕鬆地保持平衡, 身體不會傾斜, 而且重心保持在右腿.

3. 左手左腿出的時候要同步.

抱虎歸山:
1. 在第三部份時雙手的動作要同步, 老師示範了很多次, 也每個人都親手糾正, 但是我們都好像不得要領. 老師繼續示範, 我也跟著他模仿他的動作. 突然間, 他指著我說"對了"; 原來我是把身體右轉同時撥出右手, 他說這是"身法". 同學問他轉腰時應該轉哪個部份, 老師說是胯以上整個身體. 這個動作的第一,第二部份是胯轉身不轉, 第三部份是身轉胯不轉. 我對這個動作的要求了解多了一點.

2.  同學問做完了第四部份時, 右手的位置是否比摟膝拗步的高. 他說應該是一樣的. 我也有這個錯誤的想法. 老師說, 開始的時候是比摟膝拗步的高, 但是動作完成時是一樣的.

3. 從摟膝拗步的定式到"捋": 身體坐後成虛步, 同時帶動右手往後再向前成"捋"手, 左手旋臂翻掌. 要注意身體不要左傾, 要保持中正.

老師還告訴我們, 有些楊式太極拳是108式或者是88式的; 其實都是一樣的, 只是有些招式被拆開來叫. 比如說: 抱虎歸山在85式已包括了捋, 擠, 按; 88式或108式就把捋, 擠, 按當成另外一式攬雀尾. 其實拳的名稱不重要, 要看打出來式怎麼樣. 有些拳叫關節拳, 人們以為只是關節活動, 但是沒有肌肉的活動, 關節怎能活動呢? 他說其實關節拳打出來時也是跟太極拳一樣.

今天學的很多, 也學的開心.


Monday, January 7, 2013

第39 課 (2013年1月5日)

昨天晚上睡的不好, 整課都很難集中精神, 還不停打可欠. 不過我也很努力聽老師教導.

首先我們練習28式. 老師因為右腿受傷沒有帶我們打, 他留意我們每一個人的表現. 老師說我今天的步輻大小不一, 起伏很大. 而且, 有時步輻太大, 引致重心不穩.

進步搬攔捶 - 要注意提起左手的時候, 右手不要下降, 右手是高於左手, 在"搬"的時候仍然是右手高於左手, 到"攔" 的時候是兩手高度一樣.  我需要注意右腿開步不應太大, 還有右手不應向外才向下, 不需要做多餘的動作. 

第十五勢 - 抱虎歸山
動作分四個部份: 第一, 從十字手開始, 重心轉到左腿, 同時內扣不少於45度, 左手下降到胯旁, 要注意下沉, 要保持胯不轉, 身體仍然向前方(南面); 第二, 左手升起, 右手翻掌, 掌心向下, 同時提起右腿; 第三, 開胯踏出右腳, 同時左手接疊, 右手以肘為支點前臂向右橫伸開. 第四, 弓步, 好像摟膝拗步一樣. 老師叫我們回家先練好頭三個部份.

[痛了幾個月的左腿髖關節附近的肌肉最近不怎麼痛了, 但是另外一組的肌肉開始痛了, 而且是雙腿都痛. 練太極真是自討苦吃的. ? :((   ]



Sunday, January 6, 2013

第38 課 (2012年12月29日)

上星期六是廣州永年太極泉友會成立的日子, 老師帶隊去參加典禮, 沒有上課.

今天有一位同學缺席, 老師只跟我們溫習, 沒有較新的招式. 他說他會因應我們能否做得到來決定教的深度.

起勢
要注意呼吸均勻.

從左掤到右掤
要注意重心在左腿, 不要隨著身體右轉, 保持膝蓋對著腳尖.

從按到單鞭
要注意收尾閭, 重心不要移到左腿.

單鞭定式
老師個別的很詳細地講解動作的細節和糾正我們. 首先盤骨一定要保持水平, 腰轉使上身近乎向正東, 而且微向前傾. 老師糾正我的時候, 我感覺到腰背某些肌肉的拉扯, 我要記住這個感覺, 練習的時候找到這個感覺.

白鶴亮翅
老師糾正我的雙手, 他說有一點"散", 好像墨水化在水裡一樣. [我暫時還未能掌握得到他的要求.]

摟膝拗步 - 走"掙", 步宽
1. 在翻掌後, 肘要有向後走的動作(這當然要轉腰才能做到).
2. 老師特別叫我注意步寬. 在做左摟膝拗步時, 我的左腿向前踏出時, 同時也向左, 所以兩腿的距離太寬了. 應該是大概一隻腳的寬度. [我自己覺得是因為我用右腿單腳站立時不能保持平衡, 身體向右傾, 左腿自然向左伸. 我的右腿和臗關節比較差, 需要多練習.]

手揮琵琶
老師提點我要沉肩, 掌高於肩.

進步搬攔捶
從左摟膝拗步開始, 左手提起, 但是不用翻掌, 力點在小指跟.

收勢
老師提點我在收式下按時, 要保持收尾閭. 直至停下來, 放鬆手腕時才一起放鬆腰胯.

老師的提點要好好記住, 多多練習.